恰成志少年
——致2025届毕业生走向青春的第一课
在每届六年级毕业典礼上,窦老师都会与学生们共同开启《致青春第一课》,用三句箴言赠别毕业生。这三句话和背后的成长故事,取自同学们致母校的温暖来信,是六年回首的记忆,是走向青春的预备。今年,让我们一起期待……
致青春第一课
2019
2025
亲爱的成志少年:
2019年你们踏入拥有百年历史的成志校园,那时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入学时,你们的样子是那么懵懂可爱。
2025年是母校110周年校庆,你们毕业也是“恰逢其时”!
“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这是母校的教育哲学,在“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路上,你们承载110年的光荣与梦想,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目光坚定,步履铿锵。链接百年辉煌与未来愿景,你们既是传承者,更是开创者,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新时代的舞台,展现“恰如其分”的担当与作为。就像六5班杨楚晴同学在这首小诗中所表达的——骄阳正好、意气风发,“恰成志少年”,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奔赴一个新时代。
写给母校的信
想了、等了、准备了六年,
临别之际,
还是猝不及防。
也许,
新的启程就是这样:
骄阳正好,
意气风发,
恰成志少年,
奔赴一个新时代。
——六5班 杨楚晴
六年影响一生,“健康、阳光、乐学”的模样奠定了你们未来的人生底色。 “微笑、感谢、赞美”这三张一生携带的随身名片,不仅是洋溢在你们身上朝气蓬勃的成志样态,还被你们写进了送给母校的信中。清华附小教育集团2025届37个班共1417名毕业生,都为母校写下了这样的来信,每一笔都记录着少年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成长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你们怀揣初心,勇担使命,书写属于自己的奋进答卷。
以清华园本部为例——我认真读完本部六年级8个班共349封、80余万字的来信。信中同学们提到,清晨在校门口看到我和值周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们一起迎接你们时那朝气蓬勃的身影;写到获得我亲手写的校长奖时的自豪;有的记录下我在“一日蹲班”时与你们一起分享“石头作文”和“泡菜拌饭”的精彩故事;还有的写到“校长午餐会”上的对话内容以及特邀你们到双清苑新校区为学弟学妹上“学长课”的情景……满满的感动!
我发现,虽然分处两个校区,不能日日与你们相见,但你们那颗细腻敏感的心已经感受到,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始终惦念并热切地关注着你们在清华园校区的成长。在近80个小时的阅读中,我写下了40000余字的回信。在层层叠叠的红色圈点、波浪线和批注中,六年来你们和老师、和母校无数个难忘的瞬间,总是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眼前。课堂上的辩论赛、马约翰足球联赛、图书跳蚤市场、民乐戏剧美术等系列展示……母校成志教育的馈赠,为你们生命的底色打下永远的烙印,并将随时代的洪流被赋予新的增值。
而此刻我要分享些什么呢?征求同学和老师建议,选取三句话和大家分享。
第1句:
“以绿色理念续写人类与地球的永恒契约。”
——六6 王洛筠
信中你们写到,在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和林老师一起学习了《地球——我们的家园》。你们深刻理解了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你们查阅文献了解到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召开3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提出20周年,《巴黎协定》通过10周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这不仅是一项项庄严的国家承诺,更是成志少年以实际行动面向未来的使命担当,为此你们想要对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同时,聪明的你们还发现,语文课上的《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单元恰巧有学写倡议书的要求。为此,我与六年级2班的同学们一起,结合语文课“保护环境”单元的学习内容,共同策划并完成了“社区环保倡议”这项任务。
回想二年级时,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你们就学习过《我是一张纸》,了解目前存在的浪费现象,种下绿色环保的种子。在语文课、美术课上,你们还学习《找春天》《花羽毛的鸟》等内容,进一步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受。
步入知行学段,你们在四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调查主要的环境污染及成因,进一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进科学课,学习《土壤、岩石和我们》,了解自然与我们的关系。翻开语文书,一篇篇描写自然之美的文章,像《七月的天山》《三月桃花水》等,是那样深深地激发起你们过“绿色一日生活”的愿望和行动。于是,从课堂走向生活,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环保理念:挥锹植树的汗水,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认真,设计节水系统的巧思……每一个行动都是对低碳生活最好的回应。这就是学科迁移,是在用好多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表现形式传递思政课价值,是“理念认同+学科学习”的实践转化。
就这样,老师和同学们通过思政课的价值澄清到价值塑造,进而继续进行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跨学科主题学习,以行动践行绿色使命,在“每一日学校生活”中从多维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真实情境中思考时代议题,提出解决方案。
就这样,从一张纸到一个校园角落,到一顿午餐,到一度电……借助跨学科学习,真正体会节能实践到校园改造的实施落地,以青春之名发起《清华附小成志绿色倡议》,并落地为师生共同制定的《低碳中小学创建指南》,这太了不起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将同学们的建议带到了联合国互联网治理主题论坛上。在这个全球性平台上,我们代表中国青少年发布了面向全世界儿童的环保倡议,用切实行动传递中国少年的责任担当,让“成志”的声音在世界回响。
要知道,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学科+”的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必备素养。而今天,你们所进行的跨学科学习与问题解决,正是为未来打造一把打开无限可能的钥匙——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在“我与自然”的关照中形成思维的重塑、视野的拓展和创造力的觉醒。
于是,就有了六5班《清华附小华宇池低碳生态循环系统改造方案》。
六1班顾子清同学酷爱昆虫,历时近十个月系统研究“伪瓢虫”,发现北京未记录的新种,成果获专家认可并入藏国家自然博物馆,荣获第24届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展现了附小培养的科研好奇心与严谨精神。
六7班杨大宁同学酷爱自然,热衷探索矿石成因与挖掘,曾徒步香八拉线、门头沟、怀柔等地采集黄铁矿、莹石、玛瑙等,深入研究焰色反应,收藏矿石数箱,并在科技嘉年华多次展出,展现出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
六8班同学在张征老师指导下,将原班级蘑菇种植玻璃缸改造为融合美术、科学与人文的《雨林树下》生态缸,用严谨实践诠释“想象力是改变现实的起点”。
六6班从《齐民要术》中汲取“循环农业”理念,设计校园堆肥系统,用古文注释科学原理,如“粪壤肥沃,谷实丰登”,实现传统智慧与绿色环保的融合,展现了古典视野下的现代生态思维。
在“低碳校园创意展”主题课程中,同学们不仅提出了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诸多提案,而且对学校八大景区或标志性建筑提出了绿色改造,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提交了共计65份设计方案。每一份图纸,都是你们眼中未来校园的模样;每一项构想,都是你们心中绿色梦想的投影。你们将校园中藏着童年记忆的角角落落、心中的秘密基地和秘密花园,融入环保理念与智能技术,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与意义。正如同学们所畅想的:母校未来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校园”。
成志少年低碳校园建设优秀提案
相信你们将满载智慧、责任与想象,始终怀有对自然的敬畏、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绿色星球的深情守护。以敬畏之心,做地球家园的守护者与绿色希望的播种者。
第2句:
“以母校基因铸坚韧之器链接梦想与现实。”
——六5 王遵行
如今,AI(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我们的生活。我发现同学们自觉使用了“豆包”作为“树洞”进行心语倾诉,与DeepSeek对话,开展思维训练和作文比照……母校始终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从为每个教室配备智能平板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到课堂教学中AI助教的深度应用,再到校门口人脸识别系统的智能安防升级……这些创新实践构建起智慧校园的完整生态。
90%的同学在来信中特别提到了母校的智慧操场,在“通A”特色项目中,你们借助AI跳绳系统和智慧屏幕,从最初只能跳几十个,到最终突破一百甚至两百个。这些真实的进步过程,正是成志教育中“一身好体魄”素养目标的生动体现。
语文和英语老师,利用AI批改作业、智能资料检索亦或是智慧口语课堂,让你们的“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得以巩固和提高。数学刘老师搭建了班级智能体“智·风车”,在课堂和课后与你们一起深度学习。AI已成为学习与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早在2023年AI技术浪潮刚刚兴起之际,五年级的周尚青同学便带领两位伙伴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意识。他们主动组建跨班级学习小组,率先开展AI应用课题研究。这种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成志少年的探索精神与责任担当。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既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一变革对青少年也提出了全新的成长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母校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同学们已自发地将AI技术融入学习生活,从智慧操场到低碳校园,处处可见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
我们的AI畅想
六8班弘毅小组提出结合AI中控系统,实现校园“低碳-智能”能耗闭环。
六2班创编班级智能体——“智·风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通过“投喂语料”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建构的协作性,充分体现“AI为人服务”的教育核心理念。
六7班智慧种植园项目,通过物联网与算法优化种植流程,让学生体验“数据驱动决策”的思维模式。
六3班在研究ChatGPT时,增设“AI抄袭识别实验”,让学生对比人类创作与AI生成的文本,反思“原创性”与“辅助边界”。
六2班黄善一在三年前初识编程,从尝试到热爱,他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丰富了学习生活,收获自信与成就,找到属于自己的特长。
六8班顾晨将电子技术视为挚友,在社团中激发创意、动手实践,攻克难题的过程点燃了他的创新热情,也让他发现电子创客正是自己的“拿手好戏”。
六8班章晔提出AI+全息投影电子课本,减少纸张使用,提升学习效率与环保意识。
六5班符伊瑞畅想未来AI设计师,利用智能设备将脑中创意转化为图纸,设计环保设备,改善地球环境。
……
AI不仅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深刻地推动了“认知方式”的重构。AI不再只是辅助学习的技术手段,而是成为了激发思维方式、重构知识结构、引导创新路径的重要力量。
学校语文教师团队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已经在清华大学的指导下,建立了“垂直专属模型”,目前将有五个智能体群和若干个小智能体可供高年级老师和同学学习使用,也可帮助边远山区老师一起备课、上课,改进学习方式。
成志少年主动拥抱这一前沿科技,在小课题研究中深入探索、积极实践,不仅将AI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将其作为通往更深层认知世界的桥梁。你们尝试用AI理解环境、改造校园、服务社会。既擅用新知、又敢于发问的多维度思维能力,正是成志少年恰当思考的独特气质。
相信在技术时代的洪流中,你们一定能掌握AI、善用AI,在持续发展中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与未来社会相链接,以清醒、自主的姿态,应用为上、服务社会、引领时代。
第3句:
“以丰盈自我众行致远照亮未来广阔征途。”
——六8 李天添
六年来,从启程到知行再到修远,从7岁入队的角色确认到8岁成长礼的自我确认,到10岁天空的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对话,到12岁的“毕业修远课程”中确立理想信念与担当,每一步都算数,每一个学段都有母校的见证。
记得你们在来信中,写到与科学家对话、与同伴分享、在研学实践中体验……同时,还有很多同学写到了这几年有一门不变的课程,那就是——你们与窦老师共读《论语》和《孔门十弟子》,或用课堂交流,或用座谈微课,或用讨论对话,我们一道共同深入体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传统智慧及其当代意涵。
“三人行”,不仅是学习的谦逊姿态,更是与人为善、协同共生的致远之道。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协同是自我成长的通道,也是通向共生的桥梁。你的“同行者”或许是朋友、书籍、自然,抑或是一次沉默的陪伴,一次善意的提醒。我们在协同中汲取力量,在共生中成就自我。李天添的这句话比我写得好,道出了我的心声,因此我想作为第三部分和你们交流,愿你们始终见贤思齐,在与他人的照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最低处出发,向高远处前行。六3班李珈毅同学分享了关于“服务”的故事——作为卫生委员,他在每天值日时段最快到岗,迅速分工。对于难清理的角落,他身先士卒,率先行动;对于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他及时提醒,与值日生一起打扫。清理窗台积灰、擦拭讲台台面、摆放教室小马扎角,都留下他公益服务的身影。正是在他的带动下,班级的值日氛围越来越积极主动,每一位同学都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于是,他感悟到,在集体中只有让每个人都成为服务的“主角”,才能汇聚成最强大的向心力。透过小小的值日,我们看见校园里桌椅板凳的“烟火气”,看见劳动协作的“众生相”,更看见了互帮互助中的向心力和同窗情谊的深厚联结。
六1班方思清、焦子欧、李懿轩三位同学之间的友谊,始于童年的玩耍,但却在母校的“成志”之路上生根发芽,砥砺理想志向。
在小学六年的旅程中,你们深刻体会到“必有我师”的真意。AI可以提供算法的效率,却无法取代情感的温度;它可以推荐最优路径,却无法替代同伴一句鼓励所带来的力量。“三人行”,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未来社会的缩影——一个由共鸣激发共创、由个体汇聚成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照见更完整的自我;在无数个“我”的连接中,我们共建出更美好的“我们”。唯有以他人为鉴、以众为师,才能不断拓展自我边界,成长为丰盈、立体、充满温度的自己。
亲爱的成志少年,让我们一起回顾窦老师送给大家的三句话:
这三句话是349位同学的集体智慧结晶,每一条观点背后还附有同学们精心挑选的推荐书籍。这些暖心的故事、长长的书单、温情的话语中无不承载着大家对小学时光的珍贵记忆。窦老师今年也精选了三本年度推荐书籍,期待与同学们共读共进,一起做“终身阅读者、阅读指导者、阅读推动者”。
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田瀚娜同学的爸爸,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为同学们送上家长寄语。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求知、学会表达、学会生活。
窦老师还看到了2025届全体毕业生的“未来成长画像”。 你们的职业理想不仅承载着个体志向,更是学校百年育人成果的真实缩影,是“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回响。110岁的附小正以百年积淀托举你们起飞,而你们终将成为让母校更加挺拔的脊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愿你们永远以经典为舟,以创新为桨,在辽阔的时代江河中,既为从容的摆渡人,更当勇敢的破浪者。愿你们如低碳行动中的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如AI探索中的先锋,以智慧点亮未来;如经典传承的使者,以文明滋养生命;如同舟共济的舵手,以协同拥抱时代。
2035年附小120周年之际,也是我们的祖国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到那时我们还要共同践行这美好的“十年之约”——那时,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的班主任、副班主任、第三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当然,还有白发苍苍的窦老师,会等着你在华宇池畔、丁香树下再相见,等待你们带着新时代的“经典”回家。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
恰成志少年,风华正茂;
恰成志少年,山高水长!
我们毕业啦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清华附小清河分校
清华附小CBD分校
清华附小昌平学校
清华附小成志幼儿园
清华附小成志幼儿园(清河)